我國的政局在三年前的政治海嘯,已邁向另一個新歷程,執政黨被挫了銳氣,重新思索和定位本身的政治態度;反對黨亦從一片憤怒與醒覺中成功向前跨進一大步,二線制初步成型。
從那時開始,可見國陣終于明白自身并非“品牌保證”,過往極端囂張的部長/議員稍微收斂;在野黨亦初試啼聲,初嚐執政州屬之愿。
這對人民來說是件喜事,因政客開始明白人民已開始懂得比較,于是各種討好人民擄獲人心的施政措施亦陸續降臨。
然而當年樂見我國政局新曙光的心情并不會很久,因近三年后的今天,朝野雙方并沒有實質抓準利用接下來的時間去改善和加強本身優勢,
政壇里,大家可以看到政客都極力為自己豎立良好形象,施政措施,然而真正付諸于行的少之又少,不然便是步伐太慢。
在西方國家,競選議員/總統之人,都會以本身的政綱主要做為人民評估的準則,然而候選人的背景和來歷也很重要。人民選擇的同時,亦會去了解對方是否背景與信譽良好,有沒有責任感或不良記錄,才從中選擇。
簡單而言,政綱為首,個人形象為副。
然而在政壇里,往往政客卻是主要去攻擊對手的個人形象、批判與否定敵對/競爭對手,政綱為次要。
近來丁能補選的事宜,李練很熱烈期待看到朝野雙方能夠拿出本身吸引人民支持的point。
然而最終看到的是,國陣依然大派糖果,軟硬兼施地勸請人民支持;而民聯則依然不思進取,又是利用三年前滅自己威風的哀兵政策,以及力數敵對黨的不是,以求情緒票制勝。
為何政治并非拿出自己最強的來競爭,而是攻擊別人的弱勢?
而一個更讓人搖頭嘆息的事是,雙方最愛撈取政治資本的,依然是種族問題。
多元種族,是我國一項與眾不同的國情,基本上三大種族的相處算融洽,至少除了當年的513事件后,至今都不曾擁有嚴重種族沖突。然而種族,往往成為我國政客攻擊對手的最佳武器,
民聯除了公正黨之外,另兩個種族色彩與鮮明的黨一直極力在敵對同種族黨間斗爭。
行動黨攻擊馬華,馬華攻擊行動黨。
回教黨攻擊巫統,巫統攻擊回教黨。
西方國家雖然也面臨黑白人種的歧視問題,然而彼此之間的鴻溝卻是越縮越短,甚至出現史上第一任黑人總統,這是件值得高興的事情。
然而我國卻不斷地在開倒車,從之前張念群議員回教堂風波,到如今雙方居然為了一位女生戴手套握手的問題大做文章,撈取政治資本。
李練不禁汗顏,想問—我們的未來就要交給這種為小事而爭吵的人管理?
為了握手事件而成為數天的大篇幅爭論報導,不禁心寒大家是為了人民還是為了爭贏?
我國政局仍然處于一個不成熟的階段,其實許多人民對種族問題已抱持著平常心看待,但很多時候卻是由政客挑起敏感課題和緊張關系。
候選人方面,何時才能以“本身在選區已耕耘/服務多年“做為人民評估表現的重點?
黨方面,何時才能跨越種族的(攀離),以大方向和宏觀的視野與理念,不以種族為攻擊對手,反而以如何創造種族和諧和共同進步的賣點,獲得人民支持?
李練期待那一天的到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